基层农村生源差,条件苦,教师素质不高,农村小学“无可作为”的思想在个别学校的领导中是存在。不少农村小学校园建设滞后,校园活动形式单一、数量少,教师教学手段传统、教育理念陈旧、工作没有激情……这样的状态显然违背“上好学”的政策要求,对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显然不公。所以,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强监管、督查和定期评估,以评估促建设,以评估促改革,对出现的苗头、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处理,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加以剖析,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,保障农村小学健康、良性发展。 二、农村小学如何实现最优化发展 让农村孩子们“上好学”,获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,农村小学需要坚守,更需要迈开实践的步子,勇于担当,履行责任,不断探索。 (一)关注身心健康和平安,夯实和谐发展的“基准度” 儿女的健康与平安是父母的最大的心愿。在问及孩子的健康、安全与成才时,大部分农村家长认为,孩子首先要身心健康,只有在健康的条件下才能谈学习和成才;如果有危险,宁愿不让儿女去上“清华”、“北大”,只求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。 1.树立“健康第一”的思想。校园是学生的第二个家,农村父母每天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学校,寄希望于学校,他们对学校的安全、卫生和身体健康保障等方面寄予厚望。如果校园的安全存在问题,学生健康、安全得不到保障,就会牵动千万父母的心。近年来,各级政府对农村小学的校园投入一年比一年多,尽量让安全隐患远离学校,人防、技防、物防,特别是在硬件基础上加以巩固。但在日常工作中,仍需学校领导深入校园每个角落去落实、去排查,避免悲剧的发生,确保社区、村庄的稳定和平安。 2.消除学习环境中的安全隐患。环境设施安全责任在于学校,校长为第一责任人,一般城市学校资金到位情况好于农村。而农村小学靠的是大项目投入,一般的修修补补经费少,平时往往无法一步到位维修。问题与隐患靠的是经常检查发现,及时修补才是正事。攀爬树木、围墙等是农村孩子的家常便饭,所以在教育的同时,一定要对学习环境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。 3.周边及家庭生活环境所存在的安全隐患。农村小学多数紧挨村庄,农民养狗、养牛,有时家禽、动物会脱离主人的看管跑进学校,狗儿发狂咬人,牛儿撞墙顶人,在校园内发生意外也是常有的事,校内环境管理责任重大,如果学校在日常安全管理中疏忽,就可能直接给学生带来伤害。农村孩子的家庭环境也比较复杂,安全隐患防不慎防,外出打工、忙于生计的父母多,各类安全事故也多,池塘、建筑工地、土石堆、破围墙、乱树林等,对于小孩的安全来说,都是隐患。学校就需要有预见性,多宣传、多提醒,常联络,取得家长、社会的支持,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、愉快的生活,远离事故。 (二)引导“读书”与培养“好习惯”,构建内涵发展的“宽广度” 学校,是做什么的?学校是孩子们与老师交流、互动的场所,是关于做人、做事、做学问方法与方式等方面获得启发和指引的地方。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阅读与交流,丰盈心灵,充实知识,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。 1.提倡开卷有益,在阅读中滋养生命。农村学校的孩子,家庭读书环境不是很好,父母外出的多,平均每户农村家庭的的藏书量只是城市家庭的十分之一,应该提倡广泛阅读课外书。包括经典名著、名人传记等,应该大胆放心让孩子读。学校可以设立开放式的读书吧,让孩子在课余时间翻阅各类学生读物,在学校里有书读,能读到好书!在课堂中加以指导,在阅读中提升,在交流中明辨是非,获得成长。 2.给予孩子自由,在选择中发展特长。农村孩子家长不太重视艺术方面的教育,作为学校,需要引导,但也不必强求,孩子们有兴趣的可以重点指导;对需求不大的,或者没有兴趣的没有必要,避免“硬拉着水牛喝水”的现象。放学、周末、节假日,让学生自由去支配,不要硬性规定他们读什么书,写多少文章,承担过多的读书任务。根据农村孩子的特长和喜好对其进行培养,哪怕爱上“手工劳作”也行。针对不喜欢读书的,一旦他们随意在看书,便可以称赞与鼓励。 3.重视养习、品行,习惯收获人生。农村孩子长在农村,传统陋习、恶习、迷信等会一代代传下来的。当务之急,应重视培育孩子的学习自信心,大力推行“普通话”,落实英语课、提倡“写好字、走好路”,培养现代文明人,通过学校教育,让孩子“走进来自信,走出去成功”,为一生幸福奠基。面对农村孩子的不听话、不良习性,我们不能一昧的责备,有时要思考自己在教育方式、方法中存在的缺失,把准问题的关键点,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力。 |